语文课程辅助活动:国学经典阅读(一)
来源:初2016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4-12-02
序
书香,比什么都香
田祥平
新加坡这个长42公里,宽23公里的城市国家里,能尝到世界各国的美食,当然也有重庆火锅。在牛车水(唐人街)就有一家重庆知名火锅店的分店,老板是一位漂亮的川妹子,机缘巧合在她的店里一起吃火锅,让我吃惊的不是火锅味道的正宗,而是她说起她们有一个读书会,会员都是公司总裁。读书会每年在年初时向会员推荐十二本书,每月读一本,一月一次集中读书,会请一位读得特别深入的总裁会员来讲读书心得,与其他会员分享。
新加坡是一个没有什么资源的国家,吃、穿等日常用品和工业品几乎全部都靠进口,但它也是世界上最富裕国家之一。政府为了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必须做到“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让新加坡的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在经济持续增长中充分发挥作用,号召全民读书,提高文化知识素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
2001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培养天生读书种,读书促进天伦乐”计划。从此,在婴儿出生时,医生除了叮嘱新妈妈各种育儿注意事项外,还要叮嘱“如何读书给婴儿听”;2005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开始举办“读吧!新加坡”活动,时至今日每年都举办,在这个活动中有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推荐图书给国民,培养国民从一本好书中得到乐趣和收获,希望从多方面鼓励国民多读书。管中窥豹,但从一个侧面不难看出新加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保持国家竞争力世界排名前三甲,并持继富裕的原因了。
今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其中2012年18–70周岁中国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立于世界之林,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以提高民族素质也应是捷径一条,但任重道远。其实大众是想多读书、读好书的,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得要领、缺少机会,读书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调查发现我国有七成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这说明引领、培养国民的读书习惯是学校、文化单位和当地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和读书国家应当成为大众的共识。
世界科技发展真是日新月异,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懂就找“度娘”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书香,不仅仅是由油墨、纸张所营造的氛围,80、90和00后无疑是数字阅读的原住民,电子出版物、在线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也有一种特别的书香气息吧?!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智能
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部,到2016年将超过7亿部,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看信息的“埋头族”必将成为阅读的主力军,书籍应将有不同以往的方式出现,来满足数字原住民对阅读的需求,当然要引导他们在浅层、碎片化阅读的同时进行深度阅读,培养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火锅是重庆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并超越了吃的文化,重庆人能在新加坡吃到地道的重庆火锅不仅能安抚一个重庆胃,更能抚慰一颗远离重庆的心;“走向阅读社会”——希望读书也能成为每个重庆人——尤其是每个重庆南开中学的学子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初2015级语文组老师们一学期以来的艰辛撷取,这本汇聚了古今中外经典名篇的文集终于出炉了,取名“酌雅”——品酌雅文,以闻书香!
2012年11月 新加坡
中国文学
诗卷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
(1),灼灼其华
(2)。
之子于归
(3),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4)。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5)。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6)。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1)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古花字。 (3)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4)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5)宜:
和顺、亲善。 (6)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赏析
本诗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
(1),吹彼棘心
(2)。
棘心夭夭
(3),母氏劬劳
(4)。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5)。
母氏圣善
(6),我无令人
(7)。
爰有寒泉
(8)?在浚之下
(9)。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
(10),载好其音
(11)。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1)《》。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 (2)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3)夭夭:树木嫩壮貌。 (4)劬(qú):辛苦。劬劳:操劳。 (5)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6)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7)令:善。 (8)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9)浚:卫国地名。(10)睍睆(xiàn huǎn):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11)载:传载,载送。
赏析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
(1),报之以
琼琚(2)。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3)!
投我以木桃
(4),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
木李(5),报之以
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1)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 (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
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
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
琼琚,
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
琼玖”、“
琼瑶”同此。 (3)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 (4)木桃:桃子。 (5)木李:李子。
赏析
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果子,我回赠给你的是“琼琚”,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昂贵得多,这体现了人类的那种高尚情感,这种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亲情、友情。这种情感注重的是考虑对方的心理,力求使对方心里获得平衡与满足,以求彼此间心心相印,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看重的是它的象征意义,表达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是爱慕之情的表露,所以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后边的诗句诗作者采用了与第一节完全相同的句式和格式,只有男女之间互赠的信物有所变化,你送我“木桃”,我便回送你“琼瑶”;你送我“木李”,我便回送你“琼玖”,看那意思只要你送我东西,我必要送给你比你送我的更昂贵的东西,从形式上看只不过是第一节的反复出现,叠章易字,而从表达的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特别是从表现艺术手法上看,这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可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
(1),彼稷之苗
(2)。行迈靡靡
(3),中心摇摇
(4)。知我者谓我心忧
(5),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6)!此何人哉
(7)?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8)。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离离:繁茂貌。 (2)稷: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3)行迈:行的复合词。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4)中心:内心。摇摇:心神不宁。 (5)谓:说。 (6)悠悠:遥远的样子。 (7)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8)实:籽粒。 (9)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赏析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
(1),无食我黍!三岁贯女
(2),莫我肯顾
(3)。逝将去女
(4),适彼乐土
(5)。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6)。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7)。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8)。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9)。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0)?
注释
(1)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喻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2)贯: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同“汝”,你,这里指统治者。 (3)莫我肯顾:此处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可转为“莫肯顾我”,大意是你不顾我的生活。后文中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属于此类情况。顾:顾念,照顾。 (4)“逝”读为誓。“去女”:离开你。 (5)适:到
...去。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
乐国’‘乐郊 ‘等也是同样的意思。 按:这种地方只是世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是不存在的。 (6)“爰”(yuán):于是,在这里。“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7)德:表示感谢。用如动词,加惠。(8)“直” 同“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应的代价。(9)劳:慰问。 (10)“之”:犹其,表诘问语气。“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赏析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表现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性。第一章,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再下两句,指责“硕鼠”的刻薄。三岁,指多年。多年来我用粮食养活你,你却只管自己不顾我的死活。下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感情有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这首诗的主要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的提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
(1),食野之苹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
(3),承筐是将
(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5)。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6)。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7)。视民不恌
(8),君子是则是效
(9)。我有旨酒
(10),嘉宾式燕以敖
(11)。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12)。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13)。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1)呦(yōu)呦:鹿的叫声。 (2)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3)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4)承筐:指奉上礼品。(5)周行(hánɡ):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6)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7)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8)视:同“示”。恌:同“佻”。 (9)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10)旨:甘美。 (11)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12)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13)湛:深厚。
赏析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诗人企图借宴饮这一特殊场合,彰明朋友间应以正直大道互砺、应以高尚德行共勉的主题。
天问(节选)(1)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2)?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3)?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4)?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5)?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6)?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7)?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8)?
出于汤谷,次于蒙汜(9)。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所德,死则又育(10)?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11)?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12)?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13)?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14)?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15)?
注释
(1)节选自《九歌》。 (2)遂:通“邃”。 (3)冥:幽暗,指黑夜。昭:光明,指白昼。瞢暗:都是湖南的意思,瞢暗连文,是说昼夜未分,混沌不明的样子。极:考究。 (4)冯翼:宇宙混沌时,大气充盛弥满的运动状态。古代传说,未有天地之时,宇宙间只有大气在运动。惟:语气助词。像:只可想像得之,而无实形可见。 (5)惟:发语词。时:是,此。 (6)三:同“参”,渗合。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生长,都由于阴气与阳气这两个对立物渗合统一的结果。又说阴阳渗合是由阳者吐气,阴者含气;施出者为本,化即化育、化生。或说“三”指阴、阳、天。 (7)沓:交会。是问天与地在哪里交会。十二:即十二时辰,指太阳与月亮在天空黄道上的一年十二会。 (8)属:附着。陈:陈列。 (9)汤(yáng)
谷:即旸谷,传说是日出的地方。次:停宿。蒙:神话中的水名。汜(sì):水边。蒙汜:传说中太阳落下的地方。 (10)夜光:月亮的别名。德:通“得”。则:而。育:生。“死”、“育”指月的亏、盈。 (11)厥:其,指月亮。维:同“惟”。顾菟:指月中的阴影。 (12)女歧:传说为女神“九子母”,系由尾宿“九子星”衍变而来。合:匹配。夫:发语词。取:取得,这里指生出。 (13)伯强:亦名禺强、隅强,神话传说中北方的一位风神。惠气:祥瑞惠和之气。 (14)阖:关闭。 (15)角宿(xiù):星名,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有两颗,传说这两颗星之间就是天门。旦:明,指天亮。曜(yào)灵:对太阳的尊称。
赏析
《天问》是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屈原的代表作,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
楚辞》中,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
五言、六言、
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
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另有同名网页游戏、网络小说等。
《天问》是屈原所作
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
呵壁问天”。《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根据庙堂壁画。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精心结撰的。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巨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
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的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为若干小节。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闇闇”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
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九州安错……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
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女歧、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
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
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
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
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
总之《天问》是
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
渔父(1)
屈原既放
(2),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4)?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5)。”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6)?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7)?何故深思高举
(8),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9);安能以身之察察
(10),受物之汶汶者乎
(11)?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12),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
(13),鼓枻而去
(14),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15),可以濯吾缨
(16);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
(17),不复与言
(18)。
注释
(1)选自《九章》。渔父(f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既:已经。 (3)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4)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5)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6)淈(gǔ):搅浑。 (7)哺(bǔ):吃,一作“哺”(bǔ)。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成语:哺糟歠醨。 (8)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9)沐:洗头。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
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16)濯:洗。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7)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18)复:再。
赏析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拥有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诗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1),
子规啼兮小轩窗,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2),
枪戟临立兮弦弓强,
战马鸣兮忆当日,
斩白蛇兮汉家昌,
兄弟醉兮去千愁,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
注释
(1)兮:语气助词 。 (2)加:凌驾。海内:四海之内,犹言“天下”。“威震海内”意谓“威震天下”。 (3)安得:怎得。这句是说希望得到猛士镇守四方。
赏析
《大风歌》是汉朝刘邦所作的诗歌,生动地展示出他的矛盾心情。唐朝乐队有以此改编的同名歌曲。公元前195年,刘邦东讨淮南王英布,西归途中,路过他的家乡沛县,便邀集古人宴饮。在宴席上由一百二十个小儿歌唱助兴,刘邦击筑(一种弦乐器)并作了这首诗。刘邦在战胜项羽后,称帝建汉,《大风歌》表达了他一统天下的广阔胸怀,也流露了踌躇满志的情绪,但在其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当时局面虽已初定,但国家仍未稳定,特别是外族威胁严重存在的忧虑之情。诗风刚健豪放,雄视古今。
垓下歌
[楚]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1)。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
注释
(1)骓:青白杂色的马,是项羽常乘的一匹骏马。这句是说:虽乘乌骓骏马,也难突破汉军重围。 (2)虞:项羽宠姬。若:你。这句是说:虞啊虞啊!我又如何安排你啊!
赏析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之后,驻军垓下,兵少食尽,被刘邦军队重重围困。夜晚,项羽听到四面楚歌,皆为汉军所唱,他认识到大势已去,与心爱的虞姬饮酒帐中,慷慨悲歌,唱出了这流传千古的歌诗,生动表现了英雄末路、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
上邪
上邪(1)!我欲与君相知(2),长命无绝衰(3)。山无陵(4),江水为竭,冬雷震震(5),夏雨雪(6),天地合(7),乃敢与君绝(8)! 注释
(1)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 (2)相知:相爱。 (3)命: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4)陵:大土山。 (5)震震:雷声。 (6)雨雪:降雪。雨,音yù ,动词。 (7)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8)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赏析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这首诗采用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在写作上,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前三句指天发誓,用的是直笔。后六句则用曲笔。作者一连假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恰因如此,使末句包含的实际语意与字面显示的语意正好相反,有力地体现了主人公“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坚定、永不变心的坚强性格。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1)。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2)。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3)。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4)。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5)。
注释
(1)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2)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3)田疆古冶子: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4)排:推倒。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绝:毕,尽。地纪:犹“地纲”。“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二句是说三士文武兼备,既有排倒南山的勇力,并且深明天地纲纪的真谛。 “地纪”就是“地基”。 (5)一朝:一旦。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乃齐国名相。
赏析
此诗为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一作《泰山梁甫吟》。“甫”亦作“父”。这首古辞从写坟开始,保留了葬歌痕迹,但从内容看,与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齐景公用国相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土的故事。
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进,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1),与君生别离
(2)。
相去万余里
(3),各在天一涯
(4)。
道路阻且长
(5),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
(6),越鸟巢南枝
(7)。
相去日已远
(8),衣带日已缓
(9)。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10)。
思君令人老
(11),岁月忽已晚
(12)。
弃捐勿复道
(13),努力加餐饭。
注释
(1)重(chóng):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2)生别离: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3)相去:相距,相离。 (4)涯:方。一涯:一方。 (5)阻:艰险。 (6)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7)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8)已:同“以”。远:久。 (9)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10)顾返:还返,回家。顾,返也。反,同“返”。 (11)“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12)“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青春易逝。 (13)弃捐:抛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
赏析
这是一首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为东汉末年一些失意的下层文人所作)。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描写出了一个女子对其离家远行的爱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巧妙运用比兴手法,以简洁语言表达无限深情。
七哀
[魏]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1)。
复弃中国去,委身適荆蛮
(2)。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3)。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4)?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5)。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6)。
注释
(1)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无象:无章法,无体统。豺虎:指董卓的部将郭汜等。遘(gòu)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2)中国:中原地区。委身:置身。荆蛮:指荆州。 (3)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4)完:保全。 (5)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 (6)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喟(kuì)然:伤心的样子。
赏析
本诗以描写乱离的社会背景为开端,继而,是亲友送别,然后是路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和“饥妇弃子”的典型描写,最后以抒发感慨而结束。主次详略安排得当,层次清晰,首尾紧密照应,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说,这首诗都是邺下文学五言诗中的杰作,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花落
[南朝宋]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1)。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2)。
注释
(1)咨嗟:赞叹声。 (2)尔:指杂树。霜华:霜中的花。华:同“花”。这三句是说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放,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赏析
本篇以类似童稚趣味的质朴问答形式,随意成章地道出了梅花凌寒独放杂树难当的坚韧精神,赞美了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诗人在体悟梅树超拔杂树的观照中,蕴寓了寒门士人玉骨霜胎孤立自得的清高精神,以及他们在风欺雪压中坚贞不屈的人格境界,同时对平庸士人随波逐流的世俗意识给予了否定。
捣衣(1)
[北魏]鲍照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2)。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3)。
蠮螉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4)。
注释
(1)捣衣:古琴曲名。 (2)锦石:有锦纹的捣衣石。流黄:黄色的绢,这里泛指绢类。香杵纹砧:都是形容杵和砧的美。这四句是说:长安的妇女在秋天夜里捣衣,声音闻于远近,使人感到凄凉。 (3)长河:银河。这两句是说:七夕和中秋都是团圆的节日,但征夫远行,不得会面,空对银河明月,更加伤感。
(4)蠮螉(yēwēng):塞名,即今居庸关。逢:绝。鸳鸯楼:泛指长安妇女的居处。天狼:天狼星。这两句是说:征夫在边塞地方遇见候雁,盼望故乡的音信;妇女在长安的楼里遥望天狼星,也正关怀着边地的战争。
赏析
温子升《捣衣》在《乐府诗集》中为《新乐府辞·乐府杂题》的曲调名。诗作摄取思妇为远戍边地的丈夫捣洗寒衣的一个镜头,驰骋想象,写出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全诗声韵流畅,仿佛行云流水;文辞华艳,宛若花间美人。整首诗给人感觉既平易近人又不失深沉,语言朴素浅显,音调明亮宛转,自然清新。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1)。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深坐,久久呆坐。颦蛾眉:皱眉。
赏析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诗人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诗人的洞察力之深,使得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1),黄昏饮马傍交河
(2)。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3)。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4)。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
(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饮马(yìnmǎ):给马喂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3)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4)“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无题(其三)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赏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晚来天欲雪”── 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遣悲怀(其三)
[唐]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1)。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2)。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
(1)邓攸句:晋邓攸,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时人乃有“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之语。寻知命:即将到知命之年。作者于五十岁时,始由继室裴氏生一子,名道护。寻:随即。知命,指五十岁。潘岳句:晋潘岳,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犹费辞:意谓潘岳即使写了那么悲痛的诗,对死者也等于白说。实是说自己。 (2)窅冥(yǎo mínɡ):幽暗的样子。同穴句:意谓死后纵合葬一处,但洞穴窅冥,也难望哀情相通。同穴:指夫妻合葬。
赏析
这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它运用典故,抒发无子丧偶之悲,进而以长鳏来报答妻子生前凄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遣悲怀》第三首诗是悼亡诗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和所望,他生緣会更难期。”四句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回忆和悼念亡妻之后的冷静思考,得出与妻子“他生缘会”无望的结论,表现元稹不信命运和鬼神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反证了第二首中的“也曾因梦送钱财”,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夫妻情深。第三首诗是“悼亡”诗的核心和灵魂。“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两句,是诗人遵从风俗,在妻子归葬祖茔之夜,长夜无眠,表示对亡妻的悼念和报答。其情痴,其语挚,吟来催人泪下。情之深、爱之切、思之强、痛之烈。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
《山园小梅》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妖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在这一联诗中,正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这种淡雅和娴静。诗人不是简单直接地介绍,而是写她的姿态,写她的香气。上句,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写的是姿态,但又不是直接写姿态,而是着重写水中的梅影。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说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在写法上,上句,霜禽欲下当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诗人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下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
池州翠微亭(1)
[南宋]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
(2),
特特寻芳上翠微
(3)。
好水好山看不足
(4),
马蹄催趁月明归
(5)。
注释
(1)选自《宋诗选》。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朝爱国将领。池举,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
贵池南齐山顶上。 (2)经年:常年。征衣:军装。 (3)特特:形容马蹄声。寻芳:游春看花。翠微:指翠微亭,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 (4)看不足:看不够。 (5)这句诗是说,在马蹄声的催促里,我踏着月色归去了。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庚辰西域清明
[元]耶律楚材
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1)。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熳不知名
(2)。
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3)。
注释
(1)边城:边远的城市。 (2)间关:形容鸟鸣声。这句是说: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却不知它们说些什么。 (3)“遥想”两句:是想象家园此时的景物。鹧鸪声,暗示家里人盼望他回家,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诗人通过描写边城“山花烂漫”的美景,听着鹧鸪声,在醉眼朦胧中,寄情于遥想家乡故园的景物,思乡之情可见笔端。
别云间(1)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3)。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
注释
(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1647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1645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南冠:春秋时楚人之冠,借指被囚之人。 (3)泉路:黄泉路,即死亡。 (4)“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毅魄:威武不屈的灵魂。“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
赏析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尾联盟恢复之志。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秦淮杂诗(其一)(1)
[清]王士祯
年来肠断秣陵舟
(2),
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
(3),
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释
(1)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城中,古时两岸遍布着歌楼酒肆,为著名游览胜地。 (2)秣陵(mò):南京。顺治十八年,诗人以扬州推官至南京,居秦淮河侧。 (3)雨丝风片:细雨微风。
赏析
此诗作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是作者《秦淮杂诗》组诗的第一首。前两句以生动的笔触直接渲染了这种感情:一年多来我常泛舟于河上,任心中的哀愁与河水俱流,倾听着流水汩汩诉说旧日繁华梦,河水依旧,好景难再,又平添了儿分新愁。诗人借秦淮的兴衰来表达自己盛衰交替、历史无情、人生雪泥鸿爪的深沉感触,诗人为这变幻而感到悲哀和惊慌,全诗就是这浓哀重愁的泼墨大写意。
读陆放翁集(其一)(1)
[清]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2)。
集中什九从军乐
(3),
亘古男儿一放翁
(4)。
注释
(1)陆放翁:即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2)“诗界”二句:是说诗界近千年来充斥着柔弱、颓靡的风气,致使国家民族的战斗精神和高贵风尚都销磨尽了。国魂:国家的灵魂。指一国特有的高贵精神与风尚,一个国家、民族的活力。 (3)什九 :十分之九。此言其多,并非确指。 (4)亘古:自古以来,从古到今。
赏析
这组诗共四首,是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发生,悄然逃亡日本后,读陆游诗集时有感而作。当时中国正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势危急,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上层人士萎靡不振,害怕帝国主义。因此,他读了陆游慷慨激昂的爱国诗作特别有感触。诗中对陆游忧国忧民,渴望驰骋沙场,为祖国统一建立英雄业绩的战斗精神予以高度评价,对他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境遇,寄以深切的同情,借以表明自己与陆游有着相同的境遇和志向,字里行间洋溢爱国之情。